close

  羊城晚報記者 薛江華通訊員 王少勇
  政協委員 議事廳 5
  審計署2012年組織對1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54個縣財政性資金進行審計調查發現,54個縣無一對財政超收收入分配管理作出制度規定。據其統計,2011年中央專項轉移支付287項,其中187項沒有建立績效評價制度。專家表示,沒有相應的績效管理,“三公”經費浪費嚴重。
  今年以來,從中央到地方都大刮節約之風,“三公”經費得到控制和減少。在近日舉行的廣州市人大常委會會議上,廣州市財政局局長袁錦霞表示,2014年將加大對厲行節約績效考評力度,有針對性地開展“三公”經費的績效評價工作,不斷完善防腐機制。
  廣州將率全國之先開展“三公”經費績效評價。羊城晚報這期“委員議事廳”欄目聚焦“績效考核”話題,請政協委員們為廣州乃至廣東未來將進行的這個有益探索出謀劃策。
  溫洋認為,關於控制“三公”經費與績效考核要註意四個方面。第一是不能以公司的績效標準來衡量政府經費的績效,不能以賺錢、投入產出作為經費使用的目的,否則,財政經費會大量投入基礎設施建設,而廉租房、醫療、教育、養老等關係民生的投入會被認為沒有績效而大大減少。
  此外,“三公”經費的支出並非越少越好,關鍵是根據不同部門、不同地區、不同的工作量制定不同的經費支出和服務標準。
  壓縮公費出國、公款吃喝、推行公車改革是節約“三公”經費的根本途徑,但節約下來的錢如何使用要公開透明,要用於改善民生,比如養老保障金等方面。
  最後,“三公”經費的績效考核應該接受群眾的評議、打分,以群眾滿意不滿意為唯一標準,而不能單純以有無盈利、節約多少為績效標準。避免因片面強調節約“三公”經費而造成的慵政、瀆職、不作為。
  廣東省政協委員、九三學社省委會專職副主委溫洋:
  避免因片面強調節約“三公”經費而造成的慵政、瀆職、不作為
  孟浩認為,這個績效考核應該是狹義的考核,就是在國家政策允許的前提下,你節約了多少,或者說經費減少了,但達到了預期目標。比如,一次考察,行程原定是5天,結果被壓縮到了3天,效果一樣,這樣就值得提倡,而不是單純地減少支出,但效果打折。
  孟浩也贊同對不同部門、不同工作來制定不同的考核指標。比如政府的一些招商引資,有時候政府為引進一個項目,需要耗時可能長達3至5年,甚至跨越一屆政府,考核難度很大。
  無論這個考核體系怎麼設計,關鍵得讓政府和官員樹立一個觀念:花納稅人的錢,你該心疼。孟浩認為,考核體系重點是要遵循一個原則:不該花的一分也不花,該花的儘量少花。
  如何實現對“三公”經費的績效評價,韓志鵬認為主要有兩個途徑。
  一是政府層面的審計,即除了審計“三公”經費數據的真實性,還要審計“三公”經費支出的合理性、合法性。要看“三公”經費的支出是否為政府各部門履職所需,基本用途是否正當,是否“花少錢辦大事”,是否因此產生應有的管理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
  二是“三公”經費績效評價,必須包括社會效益評價。既然是社會效益評價,就需要公眾參與,需要建立一個新的機制(例如組建有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和社會各界代表組成的“三公”經費績效評議團)。相信有公眾參與的“三公”經費績效評價,更加客觀公正。
  此外,建立“三公”經費績效評價機制的同時,還需強調“三公”經費績效的管理。例如,廣州醞釀多時的“三公”經費管理辦法也該出台了。
  巧合的是,不久前,鄭奮明委員和廣東省財政廳就財權和事權的合理分配問題下基層調研,他們調研的結果顯示:地方被賦予太多事權,而財權卻高度集中在中央和省里。如何科學合理地按照事權來分配財權,鄭奮明認為,這是解決包括“三公”經費績效考核等問題的源頭。在他看來,大家把註意力集中在瞭如何監督分配之後的資金,但如何科學地分配資金更值得深究。
  考核指標不能一刀切。鄭奮明在調研中發現,根據教育投入24%的指標,深圳因為地方財稅收入高,按此比例投入教育領域後,發現很多錢都花不出去,而落後地區則不夠用。所以,即便是同樣的“三公”支出,也不能一刀切地來衡量,要按部門、地區來考核。他舉例說,公安、檢察院等單位,辦案多,公車支出多,實屬正常。
  還有專項經費的問題。鄭奮明認為,過去設置太多的專項經費就是為了杜絕被挪用的現象,但這種讓財力碎片化的做法,在實踐中產生了許多新的問題。“政府給你買醬油的錢,你就不能用來買鹽。雖然對於你來說,鹽比醬油更需要。”鄭奮明認為,如果能對專項經費進行績效考核,就能對這些資金如何更合理地使用和分配提供參考。
  “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鄭奮明認為,無論怎樣考核,只要政府部門夠膽把每筆“三公”經費的開支都“曬”出來,並能對此進行說明,群眾就是最公正的“監察員”,會對這些支出給予公正的評價。
  廣東省政協委員孟浩:
  政府應該樹立花納稅人的錢心疼的觀念
  廣東省政協委員、省社科院現代化發展戰略研究所所長鄭奮明:
  科學合理地按照事權來分配財權才是問題根源
  廣州市政協委員韓志鵬:“三公”經費績效評價需要公眾參與
  個案
  花了5萬出國培訓效果卻不好
  就在上個月,一位廣州的教育界人士參加了赴美的一個培訓,這個培訓每個人的預算是5萬元,當然,這屬於政府項目,所以培訓者不需要出一分錢。可一趟培訓下來,他覺得政府這5萬元花得也太不值當了。整個培訓的安排不盡如人意,比如,他們驅車3個小時,山長水遠地去到了美國一所著名高校,本以為能聽到知名教授的講座,結果等待他們的卻是該校的一個招生宣傳。還有吃住的費用也有點不明不白,雖然他知道出國在飲食上不如國內那麼適應,可每天同樣的餐飲,讓他和團友們對正餐每人20美元的餐標產生了很大懷疑。“我們又不是傻子,餐牌上的價格一目瞭然。這中間的價差也不知道去哪裡了?”
  “因為出國考察被盯得很緊,就產生了這樣的‘註水’培訓。”這位教育界人士感慨,這樣出去一趟的培訓效果在國內花一半的錢也能達到,如果有績效考核,這錢就不會被浪費。
  薛江華、王少勇  (原標題:“政府花納稅人的錢應心疼”)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zaph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